- Mar 27 Tue 2018 09:18
[心得分享] 灃食教育基金會良食脈動講座:超級點心學
- Mar 20 Tue 2018 07:44
[居家訪視心得-失智長者之照護] 失智徵兆以及相關資源介紹
[居家訪視心得-失智長者之照護]
每次的居家訪視完,心裡都能有不同的感受。昨天在早診結束後,下午我排了兩個居家營養照護,一個是失智長者、一個則是精障者。在訪視完,真的有說不出的難過。
失智長者的家屬跟我訴說著,媽媽在爸爸離開的這一年多,記憶力衰退許多,生活自理能力也變差,在一次跌倒後,就很常沒體力一直想臥床,食慾整個大減,有時甚至一天只吃得下一餐,而且一個人居住,三個子女及媳婦輪流24小時回來照顧,但孩子也都成家,每個家庭也都有其難處,一年多下來大家都照顧得很辛苦,個案也不覺得自己可以照顧自己,為什麼大家都要來用她的廚房(因她失智的關係,一直以為自己還有能力可以處理),後來案家願意尋求喘息服務,申請照服員陪伴,期待未來可以幫助案家稍作喘息,讓個案在白天也有陪伴的對象。個案也忘記老伴已經離開一年多了,每天都會不停反覆地問著子女爸爸去哪裡了呢?聽到這裡,真的很心酸!
在台灣,失智長者的比例,65歲以上,13個有1個為失智;80歲以上,5個有1個失智。若能早期發現失智的一些徵兆,輕度的話能夠透過藥物有效延緩其病程。以下為失智初期可能有的徵兆,提供給各位參考:早期的十大警訊
- 記憶減退影響到工作
-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
- 言語表達出現問題 (反覆性問話)
- 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
- 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
- 抽象思考出現困難
- 東西擺放錯亂 (廚房用品放置冰箱內)
- 行為及情緒出現改變
- 個性改變 (懷疑他人偷其東西、瞻望、妄想...)
- 活動及開創力喪失 (不想外出、不想與人互動、孤僻...)
治療方面,不單單只是藥物介入,而是搭配認知的訓練、肢體及腦部運動,現在的「桌遊」就是很好的訓練互動式遊戲,以前長輩打麻將可能常被子女唸,但現今看來也是訓練腦力很好的模式。但肢體、腦部的刺激及訓練盡量採取多樣化,因此,也可以多利用目前的一些民間資源或是政府資源,像是日間照顧。
- Mar 16 Fri 2018 15:59
[孕期營養系列] 懷孕期間媽媽建議體重增加多少?
(圖節自網路)
看到女藝人懷孕時,四肢仍舊纖細,背影完全看不出來是孕婦,讓好多孕婦好羨慕阿!到底我們女性在懷孕階段體重應該增加多少呢?增加太少,胎兒恐怕會生長發育不良;增加太多,又怕生完後體重減不回來,所以我們一起來看看,孕期的體重增加應該多少為宜。基本上,孕婦的體重應該依懷孕前的體重做適當調整,以增加10-14公斤為宜,孕期不適合減重但「須留意體重增加的速度」。孕期體重增加指引請參考以下表格說明:主要是參考「美國婦產科學會」的標準。
懷孕前的身體 質量指數(BMI)* | 建議增重量(公斤) | 第二和三期每週增加重量 (公斤/週) |
<18.5 | 12.5-18 | 0.5-0.6 |
18.5-24.9 | 11.5-16 | 0.4-0.5 |
25.0-29.9 | 7-11.5 | 0.2-0.3 |
≥ 30.0 | 5-9 | 0.2-0.3 |
*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2(公尺2) 資料來源:美國婦產科學會(The American Congress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ACOG) |
若是雙胞胎、三胞胎的孕婦,則建議增加的重量則和上述的不同:
懷孕胎數 | 建議增重量(公斤) | 12週後每週增加重量 (公斤/週) |
雙胞胎 | 15.9-20.4 | 0.7 |
三胞胎 | 22.7 | |
資料來源:美國營養學會 (ADA) |
許多孕婦都會覺得,孕期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減重等生完再減,但往往體重增加太多,甚至到了生完,體重一動也不動,反而要花更多時間減重。孕期體重增加太多,對於孕婦及胎兒皆有不良的影響,有一研究發現:
- 孕前BMI若是正常(BMI 18.5-24.9),但體重增加太多的話,孕婦發生妊娠高血壓的機會是1.5倍、子癇前症的機會是2.5倍、剖腹產的機會是1.6倍、胎兒過大的機會是1.7倍;
- 孕前BMI過重(BMI 25-29.9),孕期體重增加太多的話,發生子癇前症的機會是4.2倍、剖腹產的機會是1.8倍、胎兒過大的機會是2.5倍。
- 相反的,若孕期體重增加不足的孕婦,發生早產的機會是2倍,但體重增加太多的健康問題就更多,所以特別是孕前過重和肥胖的孕婦,更該在孕期控制好體重。
- Mar 12 Mon 2018 10:09
還再吃葡萄糖胺來保養膝蓋嗎?寒天寡糖,是您的另一項新選擇
- Jan 31 Wed 2018 16:22
魚油,您都怎麼吃!(魚油不再只是保健食品)
無論是平時講座的營養衛教或是糖尿病衛教的門診,常常可以聽到民眾問營養師說,我需不需要補充魚油呢?我還記得曾經聽過一位外國講者提及,若要他建議該補充哪些保健食品的話,他建議三樣:綜合維生素、益生菌及魚油。由此可知,魚油感覺是人人必備的好物阿!而我最近在找魚油相關的資料,意外的發現魚油目前已經有自費用藥(醫藥等級),待我來詳細說明。
先來聊聊魚油對於人體的作用有哪些:
# 緩節發炎症狀:
魚油富含Omega-3脂肪酸,主要為EPA和DHA這兩種必需脂肪酸,無法由人體自行合成,必須由外界食物所攝取得到。
Omega-6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像是大豆油、花生油等),在代謝過程中,會產生花生油四烯酸(AA),而這個AA會去進一步代謝成前列腺素PGE2以及白三烯素LTB4,這兩者是發炎的傳導物,使身體趨於發炎狀態,而在攝取魚油之後,魚油中的EPA因結構和AA相似,所以可以互相競爭,進而取代掉AA,降低身體發炎反應,因此,魚油(EPA)這幾年在抗發炎的研究相當多,而Omega-3豐富的亞麻仁籽油雖須經過身體的代謝步驟才能轉換成EPA,但同樣地也具有抗發炎的效用。
- Jan 04 Thu 2018 08:06
[文獻導讀] 橄欖油及芝麻油,哪種對於高膽固醇血症的患者脂質影響較佳?
臨床上患者常問的問題,營養師我吃芝麻油好嗎?和橄欖油比較哪個好?我的一貫說法一定是避免使用單一油品,家中可以輪替著使用不同油品,像是高油酸的橄欖油、苦茶油或酪梨油,或是玄米油、芝麻油等。最近剛好搜尋到這篇國外的臨床試驗文獻,提供給大家參考,可以看出不同脂肪酸組成對於血脂肪的影響。
Olive and Sesame Oil Effect on Lipid Profile in Hypercholesterolemic Patients, Which Better?
Namayandeh SM, Kaseb F, Lesan 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13;4(9):1059-1062.
該試驗主要是探討對於橄欖油及芝麻油,比較兩種油品看對於高膽固醇血症的患者來說,哪個對於血脂質的調節影響較佳。
首先再喚醒大家對於橄欖油和芝麻油的脂肪酸不同的比例:
油品 |
- Jan 03 Wed 2018 07:58
酸甜金棗-冬末初春盛產的水果
(林俐岑營養師拍攝)
盛產於冬末春初的金棗,是飯後解膩的水果。一口咬下,苦澀的皮帶些甜味,果肉是帶點酸,嘴裡滿是柑橘的香氣,那種獨特的水果香味讓人一吃就上癮,好舒服阿!鮮採的金棗一時間吃不完那麼多,倒是可以做成「金棗果醬」,每年一到了這時候,我們家就會忙碌著吃鮮果,多的就做成果醬,似乎可以讓這金棗味能延續久一些。除了做成金棗果醬之外,金棗也可以入菜,酸甜的滋味和肉類、海鮮或是做成甜點都有不同的風味,都值得您動手試試。俐岑營養師挑選柑橘類界首屈一指的水果「金棗」來製作金棗果醬,一般想要控制血糖或是控制體重的朋友,學會這水果果醬的作法,絕對不會想買外面市售含膠、含糖、含化學色素的果醬,更可以做出季節限定的獨特果醬,搭配奶酪、原味優格都很對味喔!這食譜我去年就寫好,也收錄於「減醣烘培」新書內,喜歡的朋友們趕緊收錄囉!
【金棗小學堂】:
金棗,又名金柑,屬於柑橘類水果,富含天然果膠(纖維)、維生素C、類黃酮成份、有機酸及礦物質等,產季為每年的12月至隔年的2月底,柑橘的清香及酸甜口感,非常適合做成季節限定的果醬。
* 習慣使用 icook(愛料理)的朋友們,同樣有收錄於其中唷~
https://icook.tw/recipes/188843
- Dec 26 Tue 2017 08:01
[好物推薦] 15分鐘,不是營養品的早餐新選擇
----------------
- Dec 25 Mon 2017 10:34
Story-1 [居家營養照護] 個案居家訪視心得分享
台灣的長照服務包括居家服務、社區照護。
而根據106年的上半年的服務量統計來看,居家服務已服務超過403萬人次,其次則是餐飲服務及日間照護。由此數據可以很明顯的知道,居家的營養服務在長照2.0並未被歸納到其中,真的是居家服務的損失,營養師的功能不是可以被送餐服務所取代,「居家營養」的重要性和「居家護理」不分上下。
居家個案故事 Story-1
居家營養師每訪視一個個案,心裡就多個故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的確是。
這是第二次跟個案兒子約居家訪視的時間,第一次的時候我在門外待等了一個小時,後來只好改約時間,還好第二次能順利看到個案。每到每個不同的個案家,門一打開總有著不同的氣味,有些時候,那些氣味混雜著霉味、褥瘡的發臭味、清潔劑、酒精等的味道,我似乎已被這些氣味訓練到得習慣這些「五味雜陳」,剛接觸居家訪視的時候確實很不習慣,現在鼻子也被訓練得很靈敏!而這個個案家來開門的是她兒子,一進門馬上就可以看到個案躺在床上,包著尿布,眼閉著、嘴裡喃喃的痛苦呻吟,手腳嚴重的水腫且有些僵硬,腳踝、臀部、股溝等多處嚴重褥瘡,中風的病況讓她難以自行翻身,僅和一個兒子居住,但因兒子得上班賺錢養活自己及媽媽,於是他外出上班的時候,媽媽就獨自一人臥床在家,可想而知沒人協助翻身,壓瘡就非常容易日漸形成,而兒子因為不知道如何照顧洗腎且中風的媽媽,也非常無助!
居家營養師本能地問了「媽媽現在管灌什麼配方?」,兒子拿出了「三多低蛋白配方」
- Dec 16 Sat 2017 13:51
哪些飲食可以幫助遠離PM2.5的危害?
空氣中的PM2.5 有夠可怕
這幾年台灣空氣污染嚴重,時常空中就一片灰濛濛,能見度低。目前有許多研究都將矛頭指向「空氣汙染」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糖尿病、中風、失智症等的發生機率。空氣汙染其實是統稱,但我們這幾年所常聽到的「懸浮微粒」中的PM2.5,才是危害人們生命的Killer(殺手)。PM2.5為何這麼可怕?而這個PM指的又是什麼呢?PM (particulate matter) 就是懸浮微粒,漂浮且充斥於空氣中,屬於空氣汙染物之一,PM顆粒有大有小,而當懸浮顆粒的粒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粒子,就稱為「PM2.5」(通稱「細懸浮微粒」),它的直徑不到髮絲粗細的1/28。一般來說,粒徑大於5微米的大顆粒灰塵,我們可以透過肺部纖毛的運動,經由咳嗽或吐痰將其排出體外,但當這麼細小的PM2.5,對於身體的危害就非常大,它可以躲過肺部的纖毛運動,抵達細支氣管,進而對於肺部造成嚴重的傷害,而原本就已經有氣喘、肺部疾病的人來說,更是一大致命的威脅!並且,PM2.5可以輕而易舉地穿過肺泡進入血液循環,進一步地危害身體的循環系統。
根據台灣大學公衛學院的學術研究,並且刊登於2017年J Formos Med Assoc.國際學術期刊上( "Burden of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Ambient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Exposure in Taiwan."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他們主要是利用空氣品質測站資料以及死亡資料評估台灣各縣市因為PM2.5所造成的慢性病死亡結果,資料顯示:2014年台灣有超過6000名的死亡人口是因為暴露於PM2.5的環境之下所造成的,其中包括有37.3%的比例是死於缺血性心臟病(2240名),35.6%是死於中風(2140名),20.8%是死於肺癌(1250名),以及10.75%是死於慢性肺疾病(645名);而且結果也發現PM2.5所造成的身體危害具有縣市差距之別,以空氣汙染嚴重的雲林來說,有超過21.8%的比例死於PM2.5所造成的上述四種慢性疾病;但在花蓮僅有8.7%。很多學術期刊是來自於國外的相關研究,而這主要是台灣自己本土的數據及調查研究,很值得列為參考資料。此外,加上2016年的十大死因排行,蟬聯35年的癌症再度排行第一,而「肺癌」更是癌症之中的首位,讓人不得不聯想到「肯定是和PM2.5空氣汙染相關」。
紫爆!PM2.5的標準等級
出門前看一下空氣汙染指標,PM2.5所達的指標級數